(资料图片)
近日,一则关于“大连到烟台的客运轮渡禁止电动汽车登船”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渤海轮渡客服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因为电动汽车存在安全隐患,自燃后无法及时灭火。 这并不是电动汽车第一次被“区别对待”了,此前,某药企禁止电动汽车进入室内停车场停放、某充电站拒绝为插电式汽车充电等类似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很多人抵触、厌恶甚至攻击电动汽车?
不了解情况易被“带节奏”聚焦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浩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其实生活中电动汽车遭遇的“歧视”远不止这些。 电动汽车用户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以高昂代价在小区停车库自选了停车位,但是小区物业以不安全为由,不允许车辆在车主购买的停车位上安装充电桩,而是必须转换到其他指定的位置集中停放和集中安装充电桩。 王浩认为,不少人视电动汽车为“洪水猛兽”,首要原因是其进入市场初期曾“被妖魔化”。不可否认,从2009到2018年约10年的时间内,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进入市场,当时确实存在着部分产品质量不佳、性能差、车企骗补、出现大量僵尸车等情况。另外,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相对较低,每发生一起自燃安全事故,往往迅速成为媒体转载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而被过度渲染和报道,给公众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不安全”的第一印象。 王浩同时表示,社会普遍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深入了解,甚至连部分汽车行业人士也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性不甚知晓,大多数人获取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主要依赖于媒体渠道,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但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缺乏权威和客观态度的自媒体,其失之公允甚至只为搏人眼球的报道,更加重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不如传统燃油车”的偏见认知。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也认为,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出现两极分化很正常。比如,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都有自燃可能,而且燃油车自燃比例远高于电动汽车。但人们往往给予新生事物更多好奇与关注,加之人们对电动汽车还不够了解,就更加容易被频繁的报道和舆论所误导甚至产生偏见。 “渤海轮渡对电动汽车缺乏基本的了解。国内很多轮渡航线如湛江到海口、天津到烟台等航程都比大连到烟台长,这些线路都没有禁止电动汽车,而且新能源汽车出口海外都能运输,更何况这几个小时的航程呢?”范永军说。 是否被“误解”尚存争议究竟该对电动汽车采取放心还是谨慎态度呢?汽车行业内人士依旧观点不一。 王浩认为,以下认知皆可能是对新能源汽车的“误解”。第一,“新能源汽车自燃率高”。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自燃是少数事件。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18~2019年是新能源汽车事故率高发的阶段,每万辆车的起火数量也仅为1.41辆,而2020年之后逐年降低,到2022年仅为0.61辆。从这个数据看,并不高于传统燃油车。第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有辐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存在辐射,或其能够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第三,“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危害更大”。传统燃油汽车在使用中的尾气排放,在目前空气污染物中占据较高比例,且呈现广域分布、终身的“分散式”污染方式,治理较为困难。而新能源汽车,虽然动力电池原材料的冶炼、生产、回收环节,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但新能源车辆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是清洁的,新能源产业采用“两头集中”式的污染治理策略,相比较传统燃油车辆,是更佳的应对方式。 范永军也告诉记者,有些充电站拒绝为插电式混动汽车充电,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并非出于安全因素。因为插电式混动车型电池较小,充电高峰时期,插电式汽车占据一个停车位,会影响充电服务运营商赚取更多充电服务费,“相当于你进餐厅占了一张桌却点了一盘花生米吃半天,而这张桌子本来是可以吃顿大餐的。”范永军说。 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的杭州阔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志强的观点,则代表了汽车行业的另一种声音。他认为,电动汽车涉及个人安全和公共安全,而公共安全比个人安全更加不容忽视。 武志强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确存在碰撞、充电以及未知情况下的自燃可能性,最快能在1分钟内将车辆烧干燃净,渤海轮渡以及部分企业、停车场的做法是出于对公众安全的保护。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本身只能定义为零排放车辆,但其电能则是大多来自于火力发电,这意味着发电过程并不清洁。所以严格来说,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不是完全清洁的。
大浪淘沙后,“杂音”会越来越小站在轮渡公司、停车场、充电站的角度看,出于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的考虑无可厚非,但一味禁止和拒绝电动汽车,难以掩饰在这种初衷下的“懒政”行为甚至歧视态度。 武志强认为,这些难症也并非无药可救。随着技术的提升和发展,未来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能有效克服热失控问题。现阶段,可采取与传染病防治同样的思路,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如轮渡运输时将电动汽车与游客分离。 王浩认为,正确看待电动汽车离不开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引导,要对涉及新能源车辆、零部件储运、物流等服务环节,建立认证体系和规范标准,使相关汽车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等有规可依,避免主观臆断和“懒政”行为出现。 同时,汽车行业和相关企业应加大对社会、用户、利益相关者的科普教育力度,让全社会认识新能源汽车、了解新能源汽车,避免对其特性进行误解和以讹传讹。科研机构和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及时通过科学的验证,传播科学、澄清真相。 范永军则指出,人们对新生事物怀有忧虑态度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动了传统车市场的“奶酪”,导致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新能源汽车,甚至动用一些具有煽动性的非专业说法扰乱大众视听,这种思维需要及时正本清源。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不排除一些品质不过关的“山寨”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大众将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归为“有问题”的一类。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渐肃清产业,当“阵地战”变成“淘汰赛”,经不起市场考验的品牌逐渐退出市场,真正有实力、有技术含量、有沉淀、负责任的企业被留下来,将会进一步改善电动汽车的安全和质量,“那时的‘杂音’会越来越少,人们或许会从对电动汽车的抵触变为赞美。”范永军说。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