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第33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黄浦区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已建设6家残疾人“康复之家”,将服务延伸至站点、居家、社区机构等,同时,鼓励探索科技赋能,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通残疾人康复“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黄浦区残联联合区卫健委开展残疾人“康复之家”创建工作,选择打浦桥、豫园、半淞园、老西门、瑞金二路、五里桥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残疾人“康复之家”,通过综合医疗措施,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以满足残疾人医疗卫生服务和康复需求。
“康复之家”重点开展肢体残疾、脑瘫儿童、自闭症(智力)残疾儿童等的康复训练,帮助其进行运动功能、感知、认知、姿势矫正、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消除或减轻残疾造成的生活不便,从而改善、增强和提升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服务离残疾人越来越近,打通了康复治疗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走进社区,甚至“进家门”。结合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情况,在具备社区康复工作的基础上,黄浦区做实残疾人“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为辖区内残障人士提供“一对一”精准的个性化康复服务,目前已签约服务17718户。
对于部分残疾人来说,外出都存在困难,家庭就是他们的“堡垒”,“家庭医生”上门解决的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以肢体残疾人为例,“家庭医生”进行康复工作的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完成进食、穿脱衣物、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同时,“家庭医生”也向残疾人及其亲属普及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协助适配、购买使用日常辅助器具以及假肢与矫形器,并定期检查。贴心、暖心的服务将康复服务做细做实,帮助残疾人提升幸福感。
科技赋能残疾人乐享数字红利
伴随科技发展,不仅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残疾人也享受数字红利,获得了更多赋能。打浦桥、豫园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之家”,仿佛打造了一个个高级“健身房”,配备了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腕关节康复机器人,上下肢主被动训练系统、平衡评估与训练系统、小数字OT等智能康复设备,用科技力量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机能,改变生活。
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五里桥、老西门等社区康复中心,可以看到傅利叶智能自主研发的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不同于传统庞大笨重的康复器械,机器人更加轻盈,三维空间的运动训练也更加灵活,可以有效帮助残疾人改善肌力、关节活动度、运动控制能力等。下肢康复机器人则帮助瘫痪在床的肢体残疾患者重新“站起来”,让肢体障碍者不只是与轮椅相伴,也能体验行走的感觉,对于残疾人恢复机体功能有着正向激励作用。
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
智能康复设备可以模拟日常生活情景,比如炒菜、打乒乓球等,生活化的康复体验,让康复训练不再枯燥无味,可以提升做训练的积极性。
“康复之家”为残疾人带来更多温度,科技之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黄浦区将坚持立足实际,探索创新,优化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让残疾人体验更便捷、更美好、更加精彩的人生。
记者 /宋梅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黄浦区残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