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古人用以整装理容的日常用具,亦称“鉴”或“照子”,是我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制品之一。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铜镜,古代的工匠将铜镜细细打磨,使之光滑如水;又在其背面精雕细琢,为它添加独特精致的纹饰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几千年里,铜镜默默凝视了太多风景,人们内心的祈求、时代的风貌也凝结在了小小的铜镜中。
澎湃新闻获悉,广东省博物馆4月20日即将推出“宝镜风华--馆藏铜镜展”,展出广东省博物馆藏战国至明清的200余件铜镜及相关藏品,观众可以从中一窥汉镜的奇诡鼎盛,唐镜的瑰丽多姿,宋镜的商业气息,明镜的返璞归真。
宝镜风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鸾兽纹菱花铜镜
古代铜镜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在传说时代,先民临静水以观容,后用陶容器盛水以照面。青铜器出现后,用一种大口的器物盛水以观形,这种器物因而得名为“鉴”。战国时代的《庄子》中写道:“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反映的正是先民以水为鉴的传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镜的制造工艺亦日益纯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铸造减少而日常用器增加,铜镜成为青铜器中迅猛发展的品类,铜镜上的几何纹、云雷纹、花叶纹、兽纹等纹饰精致细腻且变化多端。
战国时期的蟠虺纹双耳青铜鉴
战国时期的蟠虺纹双耳青铜鉴,它的肩腹部装饰了蟠( pan )虺( hui )纹,双耳上有當,當上饰蟠他纹组成兽面纹,造型十分精美。蟠虺纹是以蟠曲的小蛇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青铜纹饰。
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汉代迎来了高峰期。西汉早期,铜镜纹饰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之后,草叶纹镜、星云纹镜、铭带纹镜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铜镜逐渐兴盛,铜镜更明显地承载了禳灾祈福等功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神仙方术及谶纬、五行学说流行于世,四神、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等神人异兽及博局纹皆入铜镜纹饰,且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直至魏晋。
汉兽钮环状乳半圆方枚神兽铜镜
这面汉兽钮环状乳半圆方枚神兽铜镜,钮饰兽面纹,钮外依次饰四神兽纹、正方与半圆纹、双弦纹、三角齿纹、双弦纹,边缘有一周铭文及卷草纹,反映了汉代铜镜纹饰诡奇鼎盛的整体风貌。
汉代铜镜铭文空前盛行,铭文中氤氲着汉代的时代风尚,蕴含着汉代的风俗信息。汉龙虎奔马铜镜中刻有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山人不知老。,“尚方”是朝廷中央尚方令所属作坊的专有称号,官营作坊以此夸耀自己产品的精良。
唐真子飞霜葵花铜镜
隋唐时代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代,铜镜的铸造业空前兴盛,铜镜造型创新发展,新颖别致的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花式镜异军突起并大行其道。纹饰上兼收并容、海纳百川,创造性地融入多元文化特征,其中以瑞兽葡萄纹镜最具特色,花卉禽鸟纹、双鸾衔绶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等也广为流行。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布局结构采用广画面式,打破了汉代以来的分区格律体结构,使得这一时期的铜镜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繁缛瑰丽,与大唐气象相得益彰。此时的诗词歌赋、传奇等文学作品常常出现在铜镜中。
唐双鸾双兽纹菱形铜镜
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写道:“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反映了唐代女子揽镜自照,簪花和美丽的面容交相辉映的情态。唐双鸾双兽纹菱形铜镜就是一面菱花镜,镜中两只兽与两只鸾鸟相间,作飞奔追逐状,兽与鸾之间有灵芝间隔,边缘装饰有流云与花卉,展现了唐代自由奔放的时代风气。
宋牛郎织女镜
宋牛郎织女镜,这面镜子背后有一男一女立于两侧,两人似隔着镜面的银河,在诉说相思,下方一树一卧牛,抬头望月,刻画的正是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中国爱情传说。
五代十国、辽、宋、金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民族空前融合。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而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却不复精美之风,镜体轻薄,纹饰浮浅。纹饰表现上,随着民间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绚烂多姿,呈现意趣横生的态势,有神仙人物故事、花卉、禽鸟、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形制上承唐代,又出现盾形、钟形、炉形、鼎形,带柄形等独具特色的镜形。元代统一后,手工业逐渐恢复,然铜镜的铸造却不复前期的辉煌,除还延续着宋辽金铜镜的造型与纹饰外,种类渐趋减少,繁缛、简明争相辉映,更注重实用。
元八仙过海云纹铜镜
元八仙过海云纹铜镜,这面铜镜雕刻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此镜上方饰流云,其下是波涛滚滚的连天大海,八位仙者手持不同的法器飘然过海,一起去昆仑山下的瑶池,祝贺王母娘娘的生日。
明仿唐月宫图铜镜
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复古之风盛行,所仿汉式镜、唐式镜形制多样。纹饰题材上,除了传统龙凤、花鸟纹外,以多子多孙、福禄寿喜、科举高中为主题的吉祥纹饰和铭言吉语盛行,更加浓郁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气息。
明仿唐月宫图铜镜的背面正中有一棵桂树,左边是正在捣药的月兔,右边则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嫦娥,下方有一蟾蜍静卧,表现的正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明清之际,中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玻璃镜也随之传入中国,最初作为贡品流入宫廷,至晚清民国时“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屈大均《玻璃镜》写道:“谁将七宝月,击碎作玻璨。绝胜菱花镜,来从洋以西。”诗歌写出了古人面对玻璃镜的惊叹之情。而随着玻璃镜的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铜镜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千家万户。但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也一直映照至今。
本次展览展期:4月20日-8月20日
(本文根据广东省博物馆资料,澎湃新闻过往报道整理)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