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撰文/摄影:王 娟(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为我国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我的家乡丹东,也曾经是闻名全国的轻工业名城。从事摄影30余年,辽东这方土地为我的工业题材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礼敬,我长期把镜头聚焦工业现场,拍摄了大量工业题材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我有幸参与部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拍摄记录工作,比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乌东德水电站、京雄高铁、赣深高铁、本钢新5号高炉等。
无数个中国符号、中国奇迹,交汇成新时代的动人旋律。我用镜头记录着一线工人忘我奋斗的感人场面,展示着大国重器的雄威,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力量。面对这些大国工程,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世界获得从未有过的荡涤。
我喜欢工业摄影,对火热的建设工地充满了感情。深入大国工程拍摄现场,那些丰富的作业场景、不同生活际遇的劳动者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促使我用相机将其凝固成一幅幅有故事、有情节、有温度的瞬间。
艺术缘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想要拍好工业题材,既要近距离地深入现场体验生活,又要进行文化角度的系统梳理与沉淀。我认为,这种“近”不仅体现在物理距离,更体现在心理距离。摄影者只有融入劳动现场,行走在厂房里、攀爬到高台上,与工人“零距离”接触,才能真切地体会他们的苦与乐,他们的爱与痛,才会敏感地捕捉到工程施工、产品生产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动人时刻,在刹那间定格令人热血沸腾的影像之美。
要使工业摄影作品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必须通过摄影语言构建完美的形式感,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即“艺术地再现”。否则,工业摄影的创作就会陷入图解式的“机器和人”的俗套之中。要在遵循工业题材拍摄规律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现代工业元素融入画面,不着痕迹地将看似高大、冰冷和粗硬的拍摄对象,表现得富有美感、韵律和张力,从而呈现出浓厚的艺术韵味。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摄影技法,巧妙地处理人与人、人与机械、机械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达到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
更重要的是,拍摄大国重器这样的工业题材,不仅仅是影像的记录过程,更是把脉时代、记录生活、见证人性的心路历程。摄影者只有深入实际,与劳动者一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融入其间,才有可能感同身受,激发灵感,留下宝贵的影像历史。而创作者的艺术心灵,也恰恰是在这一风雨无悔的过程中,得到极大震撼,获得深刻体悟,完成一次次精神的升华。
我们这代人很荣幸地赶上了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好时代,赶上了中国工业大发展的历史巨变。记录我国大工业的发展历史轨迹,是当代摄影人当仁不让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将继续用镜头聚焦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人,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工业题材影像记录与发展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6日 11版)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